七星 王春晓:两张地图看懂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过程_敌军_决策_战略
司马南在他的节目《四渡赤水,绝无仅有的战略》中提到:至今没有人能准确描述“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无论是博物馆的馆长、军事解说员,还是专家学者,都未能提供完整的解读。这不仅仅是因为没人了解这段历史,更是因为某些人不愿意揭示真相,特别是那些不希望公众认同毛泽东的军事才能的人。近年来,我们所听到的多是一些专家试图淡化毛泽东的军事成就,甚至低估这次战役的战略意义。实际上,司马南在《四渡赤水,绝无仅有的战略》中的描述七星,是我见过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版本,尽管其中仍有许多细节尚未澄清。正如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孙果达所说:“四渡赤水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解放军军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军事行动,但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的关键决策过程,几乎没有深入的研究”(见孙果达《毛泽东与四渡赤水》一文)。
不少对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评论,要么出于无知,要么过于轻率。正如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所言:“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意味着,尽管某些人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如实表达。对于那些表面上看似深入研究实则肤浅的解读,孙果达教授的“空白”一词正中要害。即便是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也不过是“斧斤考击”之作,并未真正揭示全貌。而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这一历史中的“渔工水师”,其实早已了解真相,只是由于身份微不足道,无法让更多人听到。
展开剩余75%要想真正理解“四渡赤水”中的指挥、决策和运筹过程,确实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那就是地图问题。很多关于四渡赤水的地图,其实都只展示了局部战场情况,忽视了更大范围的战略布局,特别是金沙江的地理位置。这就像盲人摸象,仅凭一部分的知识来推断整体,结果自然无法准确反映战役的全貌。
其次,还有一种误解需要澄清。有人认为,因为军委的电令多由朱德或其他领导人签署,所以四渡赤水的指挥并非毛泽东所亲自指挥。其实,这种看法忽视了古田会议上确立的“党指挥枪”原则。毛泽东在井岗山和三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到了遵义会议上,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指挥权自然而然地归属于他。
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成功,离不开情报工作。特别是二局副局长钱壮飞所领导的破译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二局从1932年起就破译了敌军的密码,并且能完全掌握蒋介石及其军阀的军情部署。这一情报工作对红军来说,几乎是“神兵天降”。毛泽东深知无线电科技的巨大作用,他对二局的信任堪称神话,正是基于这种科技支持,毛泽东才能在四渡赤水中作出精准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历来以实事求是著称七星,他绝不会隐瞒自己依赖情报工作来指导作战的事实。周恩来也曾将情报工作比作红军的“助听器”和“放大镜”,对红军指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依靠这些信息,毛泽东才能在复杂的战场形势中做出精准的判断和决策。
一、渡江作战计划的两种方案
在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制订了《中革军委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并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军事会议,报告了两个渡江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如果沿长江的敌军封锁不能突破,红军将准备从金沙江上游渡河。而第二个方案则是,若川敌阻截成功,红军将选择从金沙江上游跨越进入川境。
显然,这两个方案各有优劣。在第一方案中,红军曾考虑过通过泸州至宜宾段的长江,但蒋介石的军队已严密部署在江南,阻断了这一路线的可行性。最终,毛泽东决定执行第二方案,即放弃第一方案,转而通过金沙江上游渡河进入四川。
二、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曲折过程
毛泽东在土城政治局会议中明确表示,红军必须向西渡赤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采纳军委的第二方案,放弃北渡赤水的方案,转向金沙江一线。尽管这一决策面临着多方压力七星,毛泽东坚持认为从镇雄到昭通、巧家进入川区,是最合适的路径。实际上,这一决策在当时的战况下无疑是明智的。
然而,在随后的战斗中,蒋介石的军队采取了积极的阻击策略。特别是滇军对昭通、镇雄一线的封锁,使得红军不得不调整战略,选择回师黔北,展开第二次渡赤水。
三、毛泽东的回师与二渡赤水
由于敌军的阻截,毛泽东果断调整了战略,并重新部署了红军的行动路线。通过将目标选择集中于“太平渡”一线,毛泽东成功地避开了敌人的封锁,并通过一系列机动战术,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包围。
四、毛泽东的精妙决策与三渡赤水
在三渡赤水的战略布局中,毛泽东巧妙地采用了“攻其必救”的战术,通过虚张声势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从而为红军主力创造了突破口。通过周密的部署和机动战术,红军成功突破敌军防线,再度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五、南渡乌江后的战略选择与百宜阻击战
毛泽东深知敌军会全力追击,因此决定通过百宜阻击战来延缓敌军的进攻。虽然这一战役的研究较少,但它对于红军突破敌军包围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佯攻和巧妙的战略部署,毛泽东成功地迟滞了敌军的追击,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结束语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是一个集战略、战术、智慧与勇气于一体的杰作。每一次渡河都充满了变化与风险,但毛泽东始终没有偏离原定的战略目标,即成功从金沙江上游跨越至川境。正是凭借他对战局的深刻洞察和对敌情的精准掌握,毛泽东才得以在四渡赤水中占据主动,最终完成了这次艰难而卓越的军事行动。
发布于:天津市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